尖锋教育电话027-86828868
当前位置: 》面对中小学生“手机控” 建议:宜疏不宜堵_武汉尖锋教育培训学校

面对中小学生“手机控” 建议:宜疏不宜堵

面对中小学生“手机控”  建议:宜疏不宜堵

当中小学学生遭遇“手机控”,武汉尖锋教育老师建议:宜疏不宜堵。

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化,对于成年人来说,成为“手机党”已经是一个问题,中小学生被手机捆绑更是“问题中的战斗机”。中小学生处于求学求知的关键阶段,自控能力相对较差,因为痴迷手机而影响学业绝不是一句空话。曾经有人表示“王者荣耀毁了一代青少年”,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控制的话,也不完全是杞人忧天。
 

很多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是希望与孩子加强联系,及时知道孩子白天在学校的情况,但是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中,影响了学习,破坏了亲子关系,让很多很多的家长十分担忧。据调查,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,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,七成以上都有手机,而在三四年级学生中,手机族也占了半数,在初中生中,手机更加普及,几乎是一人一机。

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用手机上网聊天、玩游戏后非常生气,一怒之下没收了或者砸烂了孩子的手机。这种粗暴的管理方式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心理影响很大,他们对家长会产生厌烦的情绪,觉得家长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,就会越加产生反抗心理,萌发对立情绪。

例如:

晚上11点30分,小冉屋里的灯还亮着,妈妈悄悄打开他的房门,准备把牛奶端给他,听见开门声,小冉迅速把手机塞在作业本下,可这哪逃得过妈妈的眼睛。妈妈觉得一股无名之火蹭一下上来了。

“又玩手机,这都几点了?明天课还上不上了?说你多少次了,再这样我把你手机没收了。”

小冉红着脸:“好了好了,我查个资料,又没干别的。”

“真的吗?给我看看。”妈妈一把夺过手机.....
.

父母的自律对孩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

孩子写作业时用手机(或电脑)查信息的真实情况,罗列如下:

1、确有作业是老师布置需查阅资料完成的情形:(1)孩子有紧迫感,快速完成后,自觉自律不用手机或归还家长。(2)网上信息鱼龙混杂,孩子无法辨别取舍,耗费时间较长,或查着查着注意力就转到了聊天或游戏上。(3)借故聊天或打游戏。

2、老师没有布置查阅资料的作业,但孩子做作业不用心,有依赖心理,不肯动脑筋独立思考,依旧想借用手机认真或糊弄完成作业的情形:(1)查找参考或者抄袭(有可能同学直接拍图借抄),完成后自觉自律不用手机或归还家长。(2)网上信息鱼龙混杂,孩子无法辨别取舍,耗费时间较长,或查着查着注意力就转到了聊天或游戏上。(3)借故聊天或打游戏。

 

综上,中小学生依赖手机的情况不尽相同,罗列如下:

社交型依赖。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,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,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,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。

游戏型依赖。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,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,倍感满足。

娱乐型依赖。手机里面好友不多,游戏不多,全部都是电影、音乐、照片,弄得孩子心猿意马,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。

中小学生对手机渴望本身没有错,是正常的心理诉求,理应被理解和尊重。他们在快速地长大,能力在快速地增加,对智能手机的渴望,不仅仅是由于通讯交流的需要,更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心驱使。

如果您家孩子特别依赖手机,作为家长,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,然后再对症下药,找到应对方法。

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,有两种家长:

一种是强硬的家长。就像上面小冉的妈妈一样,将手机没收,或将游戏卸载。如果孩子偷偷玩,就打骂一通。一种是软弱的家长。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,只好举白旗投降,听之任之。这两种做法,都危害巨大。

强硬的家长看似赢了,但付出的代价很大。首先,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;其次,孩子没有发展出自觉自律的机会,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,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。凡是爸妈说过“不许玩游戏”的,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,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。再次,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,一不留神,手机、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,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。

软弱的家长会让孩子为所欲为,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,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,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。这些孩子常常冲动、任性,无法控制,无法管教,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、自私自利、不懂得合作的人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被宠坏的孩子”。

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,武汉尖锋教育对27名同学54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:平日孩子做作业时,父母一般都在做什么?(1)做家务(2)看手机(浏览、聊天、接打电话或玩游戏)(3)没下班(4)看电视(5)看书(6)陪伴敦促孩子做作业(经常或偶尔),其中看手机占比96.3%,大人尚且如此渴望,更何况孩子。

中小学生遭遇“手机控”,武汉尖锋教育建议父母应当更多地去理解、尊重、信任和陪伴孩子是关键,预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,首先教师与家长约法三章:1、学生不携带手机来学校,在家由父母管理手机;2、孩子做作业时,家长不当面看手机;3、当天需要查阅资料或使用手机完成的作业,时长各任课老师或课代表群里告知。其次家长跟孩子“约法三章”,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,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,成功率也更高。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,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,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。教师指导家长在和孩子“约法三章”时要注意以下四点:

1、要明确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。比如:每天规定用手机的时间,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。目标要具体、明确,便于测量。

2、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,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。在此过程中,要少说“不”,多说“可以”。比如:“如果你完成了约定,可以去看一场电影”,而不要说“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,就不能看电影”。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,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,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
3、要把约定书面化,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,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。当孩子完成了约定,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,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。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,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。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,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。

4、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注重“约法三章”的 “约”字。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,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。千万不能把“约定”变成父母单方向的“命令”。任何时候,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,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、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。否则,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,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,都难以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,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。

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小学生辅导学习方面的问题,请关注武汉尖锋教育微信公众号:WH-JF900  您的问题将得到解决!

 
WWW.JF900.COM 版权所有 鄂ICP备12017116号-1 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2429号
武汉尖锋教育是您值得依靠的教育平台 提分热线:17771439616
copyright 2007-2020 武汉尖锋教育一对一&一对三
客服微信客服微信